媒体评论

国际
国内
  • 近乎纯粹。

    陶身体给我们带来了慰藉生命的精华。

    瑞典日报 | 瑞典
  • 戏剧性的张力……舞者对身体运动的控制和强大的驱动力……激情与能量是如此非凡和吸引人。陶冶有一种将观者拉入其极简无奢的内在冥想之境的能力,如果你心驰神往,便会发现身体就是一处神圣的所在。

    纽约时报 | 美国
  • 想象力的助燃剂。

    苏格兰人 | 英国
  • 他们的舞蹈中流动着自然的魄力,这是富有挑战性的作品,突显了这位中国编导独特的个体语汇。

    金融时报 | 美国
  • 极具视觉活力和精神击打力,再结合着无懈可击完美无瑕的演绎,(陶身体的)这些作品使得陶冶团队的极简舞蹈很快跃居到世界舞台之上。

    抽象的动作唤起了一个幻象性的宇宙。

    卫报 | 英国
  • 看了他们的作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编导和舞团的创始人陶冶如此抢眼。他是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当代舞界一股强劲的新兴力量。

    这位年轻的中国编舞陶冶的舞蹈过程近乎一个修道士的艰辛。

    泰晤士报 | 英国
  • 别于凡尘。

    每日电讯报 | 英国
  • 创始人陶冶的的作品有着如工程师思维一样的精准,卓越的演出。

    意志力的一场胜利。

    爱丁堡晚报 | 英国
  • 陶冶的作品既包涵了高越概念又简约得不可思议,他的确是国际舞坛一颗杰出的新星。

    伦敦晚报 | 英国
  • 陶身体剧场是对人类肢体的终极致敬。

    班加罗尔镜报 | 印度
  • 抽象作品的新高潮。

    荷兰人民日报 | 荷兰
  • 令心脏停止跳动的充满奇迹和发现的一刻。

    澳大利亚人 | 澳大利亚
  • 毫无疑问走在最前沿。

    多伦多明星报 | 加拿大
  • 绝对的震撼无语伦比的体验。

    信使报 | 瑞典
  • 一部严谨、令人着迷的杰作。

    波士顿环球报 | 美国
  • 大胆的手法……开辟出了舞蹈中未知的新领域。

    百老汇世界网 | 美国
  • 一场无可挑剔的巨大成功。

    广告人报 | 澳大利亚
  • 颠覆性的舞蹈语汇。

    商业时代 | 新加坡
  • 最前沿的中国编舞作品。

    耶路撒冷邮报 | 以色列
  • 诗意与沉浸。

    德干先驱报 | 印度
  • 年轻的中国编导创造出解放灵魂的纯净舞蹈。

    誓言报 | 荷兰
  • 神圣并严苛。

    百老汇世界 | 澳大利亚
  • 持久与令人沉醉的美丽。

    陶身体的作品就像一扇通向最终现实的大门。

    时代报 | 澳大利亚
  • 观看“陶身体”的演出并不需要观者记住太多的细节,也不需要对其有明确的定义,观者只需深刻地感受它所传递出的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让人们以另一种“极端”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让人们去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更让人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去寻找自我精神的栖息地。陶冶及他的舞团在浮躁、喧哗的社会中保持自我,以不为表达而表达的创作方式传递出了生命的本真与能量;他们在专注力缺失的现状中坚守自我,用简单来挑战极限,在简单的重复中潜下心来磨练毅力以体验生命的极致。

    舞蹈
  • 他们是有控制的,但是看起来又是那么随心所欲,有时候像是吊了线的木偶,线的另一端是上帝的手在拽着。

    《北京青年周刊》
  • 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中国当代身体美学的民间力量的代表。

    《都市快报》
  • 在陶身体剧场的舞台上,“人”这个身份或许是很模糊的:舞并非因为你是人,而是源于一种自然思考。对于有惯性思维的观众来说,他们的表演带着某种“革命”意味,但他们却保持着珍贵的理性和一贯的低调。

    《文艺生活周刊》
  • 身体的可能性被扩展到极致,严密、理性而充满哲学意味。

    极简、东方、哲学、宗教。似乎都对,又似乎过度阐释。

    《第一财经日报》
  • 作品《4》让国家大剧院的观众震惊。 实际上,它是一种全新、独特且极有难度的舞蹈方式。它并不仅仅是一个舞蹈,而成为了一出可以多重阐释的当代艺术作品。 在国内舞蹈圈里,陶身体的跳法无法被归类或标签化——陶冶带着他的新理念闷着头闯了出来。

    《中国新闻周刊》
  • 想若当年伏羲女娲会舞蹈,亦应该是这样的舞。

    《北京青年报》
  • 面对陶身体剧场的作品时,我们需要的常常不仅仅是观看,而是凝视,如同凝视深邃夜空,那里有无数星星在闪烁,看得越久,我们就越能体验到一种意识:在目光遥不可及的另一端,存在一个宇宙,无声无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穷无尽。

    《三联生活周刊》
  • 在一瞬间,这支生命之舞、意念之舞,仿佛早已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它浑然天成、包罗万象,而世间万物尽在其中。陶身体的舞蹈拥有宗教般的净化力量,年轻的陶冶在艺术上的独特、自信与成熟,无疑已令他跻身中国优秀编舞之列。

    《新京报》
  • 他们一舞动起来,气场就变了。他们的身体让人吃惊和赞叹,舞者不可思议的姿态令观者的想象无限蔓延,对身体的可能性有了全新认识。

    《Vogue服饰与美容》
  • 与舞团的艺术总监陶冶聊天时,看得出少年天才又头脑清明,对舞蹈的专注力非常极致,极致到某种变态。

    《青年视觉》
  • 陶冶,中国现代舞蹈的引路者……他或许已冒升为中国最伟大的编舞家。

    《Time Out北京》
  • 一支被认为是“导正中国现代舞发展方向”的新锐舞团——“陶身体剧场”

    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身体观和美学观,甚至以一个哲人般的睿智将“人”的存在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他们探讨身体的运动观就像在探讨宇宙规则一样,方圆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艺术评论》
  • 坚硬物质时代里的“幸存者”。

    《东方早报》

名人评论

  • “陶冶是位天才的艺术家,段妮是位天才的舞者。陶身体剧场的创作能看到中国文化的美学血脉,在娱乐致死,舞蹈丧失尊严的今天,认识他们的舞蹈让我们重回严肃的讨论,让我们致敬即将灭绝的真诚创作。”
    向京
    北京 雕塑家
  • “陶冶的作品是二十一世纪之舞,令人赞叹,引人思索。我梦想可以编出这样的舞作,同时知道自己办不到。”
    林怀民
    台北,云门创始人兼艺术总监
  • “陶身体剧场拥有它独特纯朴的艺术方向和对身体动作深入的挖掘和极限与有力的表现。既有个人性也国际性,既有创作力也有表演力。期待中国拥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真诚的艺术家。”
    沈伟
    纽约,沈伟舞蹈艺术总监
  • “必须用“震憾”来形容我第一次看陶身体剧场的感觉,这是一套独一无二的、崭新的肢体语言,是国际的、当代的、但是又那么亲切。”
    洪晃
    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著名媒体人
  • “欣赏陶身体剧场的演出,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舞台与音乐,让人把关注力量真正放到身体的律动本身。流动迸发的能量,划出生动的圆润,如东方的禅思与悟道。喝彩! ”
    杨澜
    北京,著名主持人、媒体人
  • “在我有限的现代舞的见识里,陶身体剧场在中国舞界的坚持难能可贵,他们具有一种独立的精神,他们没有以表象的东方现象为噱头,而是寻找一种内在的美学语言,并在外在的表现中达致一定的统一与完整,而这种内在的平等和安静才可能与不同背景与文化差异的人进行真正的对话。”
    朱哲琴
    广州,音乐家
  • “挟带不容忽视的前瞻性和未来感,集肢体语言、中国意境、形体思维于一体的陶身体剧场近几年异军突起,以崭新的现代舞语汇,去追求身体的潜在能力和沟通能力。他们让身体成为舞蹈的素材;运动成为表达的载体。陶身体剧场的舞蹈理念超越过往、突破界限。他们的表演现场感震撼惊艳。主演陶冶和段妮天赋压人,其蕴含无穷表现力的身体演绎让人惊叹和激动。他们的舞美、音乐、服装、空间展示都具有近乎完美的品味和想象力,从各个层面上展示出新一代中国舞者的国际水准。”
    翟永明
    四川,文学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