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美术馆 × 陶身体剧场
16 x 托马斯·萨拉切诺装置作品 算法·韵律
算法·韵律用蜘蛛网这种微观的触点在空间里展现着宇宙的星图,16用头部牵引创造出的微空间在舞动里编织出极繁的结构看似乱序的线程,时刻充斥着思辨的力量.当现场与在场相对应,形成了艺术形式之间的开放对话.
此次短片由陶身体剧场和红砖美术馆托马斯·萨拉切诺的展览一起共创,视觉,现场,装置,跨界共融!
陶身体每一位舞者个体的能量也像是无限星图一样,在托马斯·萨拉切诺无限扩展的网络中,在红砖美术馆开放碰撞的场域中释放出无限扩散的创作可能,与这个时代对话.
托马斯·萨拉切诺:《算法·韵律》
托马斯·萨拉切诺“共生”展览作品《算法·韵律》(Algo-r(h)i(y)thms),将展览空间变成6800立方米的网状景观,并向观众发出“化身蜘蛛”的邀请,在一个放大的弦乐系统中,观众像蜘蛛一样穿梭于蜘蛛网,观看、触摸、聆听,在这个相互联系、近乎世界的网络中,感知存在的片刻。
在西班牙语中,“algo”意为“某物”。“rhythm”(节奏)一词源于希腊语的“rhythmos”,意思是“以强弱元素的有序相继或相反或不同条件地出现为特征的运动”。虽然节奏既是生物性的,也是固有的,属于进化的本能,与人类心跳的速度、步态和情绪有关,但当下的节奏是人为强加的,而非直观感受到的。《算法 · 韵律》中每一个聚合的节点都指向微观与宏观现象的不同混响频率⸺从圆网蜘蛛在求偶信号中产生的峰值频率,到围绕着遥远星系云的超相对论电子产生的光晕的频率,不一而足。
《算法 · 韵律》向我们发出了一个迫切的邀请,通过一种震动的语言去适应共栖的、诗意的未来⸺一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伴相生,互利互惠。威尼斯双年展委约数位系列作品《16》
《16》是编舞陶冶的第十五部数位系列作品。该作以游戏舞龙、贪吃蛇为想象,16位舞者连接排序成线性队列,在流动、盘旋、行进的过程中,舞者之间的能量波动从头至尾来回传导,展开空间流变的叠增动态。
在运动探索中,作品《16》继续拓展了身体如何动的可能性和新语言,开发了头部360度运动的圆形空间,额、鼻、耳、后脑等头部隐秘空间成为轴点,在空间画出形态各异的圆,舞者身体动势如游龙,在圆运动的脊椎技术基础上,以头部运动的钻、撞、传、落、随、拧、绕的特质导引四肢,在顺应身体重心的自然惯性中不断转移行进。
扭转的头,旋拧的身,圆的运动环绕在身体四周的每一个细微空间,《16》自始至终由头部创造出的微小空间,呈现出无限衍生的结构多维体,在每一个动作重复与不重复的极致探索中图绘出一个缭乱、绚烂的微观世界。